近年来,重庆市民政局坚持以标准化技术运用为支撑,狠抓标准研制、标准宣贯、标准实施和标准化试点示范,促进标准化与民政业务融合发展。
强化“三个保障”
健全齐抓共管机制
1
强化领导保障
成立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,将标准化工作纳入民政事业发展“十三五”规划。建立标准化工作协调机制,业务处室全程参与地方标准制定的申报、审核、征求意见、专家评审各个环节,促进管标准与管业务的融合式发展。
2
强化资金保障
近5年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专项资金,支持推动地方标准制修订和标准化试点工作。每年安排20万元标准化工作经费,用于保障标准化工作日常运转。
3
强化人才保障
将标准化知识纳入民政干部能力提升工程,组织800余人次参加标准化专题培训,100余人取得标准化专业人员资格。
注重“三个坚持”
完善标准编制体系
1
坚持统筹规划,编制标准制定计划
围绕基本民生保障、基层社会治理、基本社会服务等重点业务领域,已立项地方标准45项,已发布地方标准21项,民政标准体系逐步健全。
2
坚持急要先建,制定重点领域标准
养老服务领域,重点研制基础通用、安全技术和机构管理标准,已发布《养老机构老年人介护服务规范》等6项地方标准。社会事务领域,重点研制殡葬管理、婚姻登记服务标准,已发布《遗体接运服务》等5项地方标准。行政许可领域,围绕市级民政7项行政许可项目,制定出台“7+14+44”的民政许可标准化体系。
3
坚持把住关键,保证标准制定质量
参与主体方面,调动行业协会和社会公众参与民政标准化建设的积极性。征求意见环节,坚持征求意见全市覆盖。技术审查环节,由专业技术委员会和标准化专业机构提供技术咨询。标准审议环节,明确立项草案、送审稿、报批稿必须经局长办公会议审议,坚决把住审议关。
用好“三个抓手”
确保标准落地生效
1 全面梳理标准,做到心中有数
梳理民政范围已经发布的国家、行业和地方标准共计约200余项编印成册。各单位将标准作为规章制度的细化延伸,作为服务质量提升的有效手段。
2 分类实施标准,做到有的放矢
突出安全主线,严格执行消防、卫生、建筑设施等各类安全标准,守住不出安全事故的底线。聚焦社会关注,将标准宣贯作为各领域质量建设常态化工作加以推进。推动业务融合,在开展养老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等工作中,将地方标准作为工作依据,督促基层养老服务机构加强规范管理。
3 营造良好氛围,做到共享共用
采取新闻报道、组织讲座、编印手册等形式,使社会各界了解、支持和参与民政标准化建设。市局通过召开会议、印发文件、试点示范等方式,部署推动养老、殡葬等领域标准宣贯工作。各单位通过专题培训、制作宣传栏等方式,形成“学标准、懂标准、用标准”的浓厚氛围。
发挥“三个作用”
推进标准示范带动
1
发挥试点示范项目带动作用
目前,市第一社会福利院、市殡葬事业管理中心、市石桥铺殡仪馆是全国民政标准化示范单位,市第一社会福利院、市婚姻收养登记管理中心、大渡口区“老吾老”社区养老服务中心、冬青社工服务中心等8个单位是全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单位,87个养老机构申报了全市养老服务标准化示范创建项目,渝中区民政局等多家单位考评验收为市级标准化试点单位。
2
发挥专家技术委员会的支撑作用
成立重庆市养老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,主要负责全市养老服务领域的地方标准制修订、宣贯和解释、参加国内养老管理和服务领域的标准化活动、组织申报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等工作。
3
发挥先进示范单位的标杆作用
通过发挥标准化先进单位的行业引领和示范标杆作用,推进全领域标准化工作的贯彻落实。如,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以养、护、医、康和人文关怀“4+1”全人照顾服务模式为核心,探索并搭建企业标准体系,确立101项企业标准,形成《适老设备规范》《米饭制作规程》等10项特色养老服务标准。
来源丨重庆市民政局
供稿丨执法监督处